孚王府四合院全面解析

2019-08-19 14:46:49新中式家具105 人查看

孚王府在今天北京的朝阳门内大街南小巷37号(图),其前身原为康熙帝第二十三子、贝勒允祁的府第,后来改为怡王府,晚清又改孚王府,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大型府邸。
 
怡亲王允祥是康熙帝第十三子,与雍正皇帝关系最好,这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面表现的最为直观形象,在雍正时期地位很高,还被加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表明其后代可以永远承袭这个怡亲王的爵位。
 佛山新中式家具
怡王府原址位于东单帅府园,雍正八年(1730年)允祥去世后,雍正帝下旨将其旧邸改为贤良寺以作纪念,另将允祁的这座贝勒府收回,改赐与第二代怡亲王弘晓居住,此府因此成为新的怡王府。乾隆年间的《京城全图》上绘有此府的详细平面(图)。 
孚王府平面图
孚王府的布局反应了清代王府最典型的模式,由东、中、西三路组成,三路空间各有一条中轴线,形成对称格局。
 
中路前为仪典空间、后为内寝空间,西路为居住空间,东路为休闲空 间;服务用房则分别置于两侧轴线的前部。其中中路保存最好,西路也基本保存着原有的主要建筑,东路则损毁比寝门又称内门,是中路空间的分界处,其北为后寝区域,与南面的仪典区域区分。
 
寝门面阔五间,前后廊歇山顶,覆绿色琉璃瓦;门左右各带顺山房五间。后寝区中央有寝殿七间,前后廊歇山顶,覆绿色琉璃瓦,殿前出月台。寝殿是王爷和福晋的日常起居之处,在后寝区域占有核心地位。殿左右各有顺山房三间,东西配殿各五间)。寝殿之后为最后一进院落,有后照楼七间,带前廊,灰瓦硬山顶,两侧有转角房各七间。 较严重,剩下的建筑已经不多。
 
中路是王府的核心所在,共有五进院落,其中轴线长度达两百多米,规模宏敞,气势迫人。最南为临街的正门,面阔五间,采用硬山屋顶,覆灰瓦,上带正脊、吻兽和垂兽,正是亲王府的大门规制。这座外门中间三门可以开启,但只在重大仪典时才会打开,平时密闭。院内东西各设五间“阿斯门”,为平时出入所用,又有转角房各十六间、北厢房十间,均为辅助用房。 
 
院北为王府正门,面阔五间,是一座前后廊歇山顶建筑,屋顶带正脊兽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门内的天花板上绘有精美的彩画。二门前左右分设石狮子各一座,东西各带转角房六间。
 
入门为第二进院,中建大殿七间,前后廊歇山顶,屋顶覆盖绿色琉璃瓦。大殿是整个王府中最宏伟、地位最高的建筑,俗称“银安殿”,只作举办重大典礼之用,相当于紫禁城的太和殿。殿前的台基延伸出一段,称作“月台”;大殿东西各有七间翼楼和九间厢房。所谓“翼楼”就是位于两翼的楼房,只有王府中才能采用(图)。 
 
大殿与内门之间为第三进院,是一个横向狭长的过渡性院落。 
 
西路的前面部分已经多被改建,不成格局,只有零星几幢建筑散落其中。后面的院落则大部尚存。原有正门三间,东西各带倒座房七间,现大门和西边的倒座房已失,仅东边的七间倒座房尚存。
 
门北的垂花门和游廊均被拆毁,原址上另建了新的建筑。再北的四进院落基本保持完整:第一进院有正厅五间,前后廊歇山顶,左右配殿各三间。第二进院正房五间,前后廊硬山顶;院东西厢房各五间。
 
第三进院正房五间,硬山顶,带前廊,左右各有顺山房五间。第三进院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小跨院,各有北房三间。第四进院正房五间,东西各有顺山房七间和六间。这四进院落均有游廊贯穿相连,尺度小,布局紧凑,院落的空间形态也各不相同,颇有变化。这一路主要一座王府其他成员的生活居住。
 
东路原有格局已失,中央剩下一座三开间周围廊的轩馆,估计这一带原来可能有一个花园。东路的北面保存着一座四合院,有南房五间,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院中环以游廊。这一路主要是王府的休闲空间。


总之,这座王府布局严谨规整,施工精良,殿宇、屋舍等级鲜明,建筑类型较多,空间变化丰富。重要建筑的山墙内侧多设有精致的砖雕(图),槛墙多以绿色琉璃砖装饰(图)。同时,孚王府的平面与《大清会典》的规定基本契合,且与乾隆《京城全图》上的怡亲王府格局也比较接近,说明其布局仍保持着清代早中期的原貌,为研究清代王府建筑的宝贵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