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中式家具现代中式榫卯的24种应用

2020-04-01 14:13:31广州新中式家具193 人查看

  据《中国古代家具鉴定实例》考证,中国榫卯结构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原始先民们居住的木结构房子里便已出现,甚至早于汉字历史。已故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曾在《明式家具研究》一书中提到:“我国家具结构传统,至宋代而愈趋成熟。自宋历明,又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各部位的有机组合简单明确,合乎力学原理,又十分重视实用与美观。”几千年间,榫卯衍生出千百种花样,派生极多,适用不同的家具。明清家具的制作几乎用到了所有的榫卯种类,展现了榫卯结构进化的最终样式。


  一件中国传统家具,从木料到成形,需要以下几个程序:选料开料、烘干、刨料、开榫、组装、打磨、上蜡或上漆。其中,榫卯制作工艺被称为家具的灵魂,经常出现在不同部件的接合位置。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将家具接合分为四类:基本接合、腿足与上部构件的结合、腿足与下部构件的结合、另加的榫销,由此衍生出多种榫卯造法。其造法繁复多样,王世襄曾经提到:“鲁班馆的老匠师如石惠、李建元、祖连朋等都曾谈到,即使从事家具修理已几十年,仍偶然会发现某一榫卯或它的某一局部造法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新中式家具
  而传统家具的榫卯有内部构造和外部缝线,就内部构造来看,榫卯的结构原理各有不同,其投装方向和受力结构性质以及家具日常使用中榫卯的抗力也千差万别。其内在结构性质可归类为“二十四性”,以供参考。


  中国传统家具与现代中式“二十四性”分别是:


  1、直:榫材与卯材呈“丁”字形,即垂直关系。直榫平肩或齐肩,榫头或出或闷,是所有木材构架的最基本榫卯连接方式。


  2、斜:榫材与卯材(指木纹)是斜角关系,或锐角或钝角,卯眼与榫肩均非90°连接;另有榫材与卯材虽垂直,但卯材扯转斜肩的榫卯连接。


  3、槽:两材同向或垂角,卯材凹槽与榫材凸边(舌簧)的相接,板与板或板与框杆的凹凸拼合。


  4、插:燕尾凹槽类的有向插入连接,即投装时必须先对准就位后再往一边插紧,除固定位置外还具有拉力。


  5、穿:甲材穿过乙材而与第三材相连接,而乙材基本是限位不动。若甲材在穿入乙材区间内需要稳定,则另加楔钉,但其主体榫卯的结构性质仍是“穿”。


  6、夹:两材呈丁字形连接,甲材榫头呈鸭嘴状,一主一辅、一内一外,主榫入眼辅“榫”在乙材眼的外侧相夹,外面的辅榫仅有主榫一半左右。


  就传统作法及木性而言,槽与插有其共同点。若两材(板与板)是同向木纹相拼接的,其槽内可施胶,但板与大边抹头等相拼接的槽与舌(簧)之间绝对不可施胶,而应施蜡,以防止其后上漆时的漆渗入。


  7、栽:两材杆都要凿眼对合的平行拼接,中间另设小榫顺纹栽入连接,一般情况下,小栽榫头一深一浅。


  8、闷:两材格角或孤接,两材都要凿眼“凹槽”,另作一键式小木块横(纹)向闷入。


  9、扣:两材(托泥)格角连接时,在预留的上小下大头的孔内扣住垂直的第三材(腿足),先将腿足下的小方锥榫头定位,然后再将两材格角榫卯结合并扣住腿足。


  10、卡:边抹两材水平格角时,在预留的孔洞内,穿入并卡住第三材竖腿,使其上下左右不可转动或移动。


  11、契:两材均出榫、榫头与榫头相互契吻、各部位分别交于第三材同一卯眼内的拼合连接,两榫头有明榫和暗榫之分。


  12、互:两材榫头与榫头相互咬吻并加锲钉。


  13、带:多个板块拼接时,在其背后开燕尾槽并加条杆。


  14、靠:竖向背板与其背后横向背杆的相靠相连,杆靠相锲。


  15、位:仅作定位的凹凸活络连接,无须常规榫卯的紧固或严密,如门轴或不滑移的门闩及抽屉下活络滑道等。


  16、交:两材定位后的“十”字交或成角交,有固定交合和活络交合两种。


  17、挂:桌床等牙板端与腿上端的格角内部结构,其牙板端内作燕尾凹槽,由上而下挂插而入。


  18、抱:牙板与腿上端的挂插相连,牙板榫端头下的“小三角”被腿的上端遮盖抱合。


  19、销:甲乙两材顺纹的活络拼接,即另作键式小条杆一头栽入甲材后,另一头销入乙材横移收紧,也可反向松开,如走马销等。


  20、锁:一材或两材相契于第三材卯内,再用锲钉锁住,如霸王枨挂钩下的垫塞锁等,一般的锁不可拆开,必须损坏锲销方可拆散。


  21、抹:木条杆与厚板端头的封边相连,面框抹头也是其中的一种,更多的是指板材端的封边作法。


  22、斗:板材与板材的齿状相咬合,可垂直成角咬合连接,也可两板顺纹延长的端尾咬合连接,斗齿一般呈燕尾状。


  23、格:两材成角或垂直且合一角的榫卯连接,即格角榫,其内部有多种构造。


  24、结:三材之间相互垂直关系的三维合一,且为相互契合的结构榫卯,甲乙格角后第三材插入并使甲乙契扣不散,三材结构受力均衡强而不衰。